2016年5月25日,著名的文学家、翻译家和教育家杨绛安详地离世,享年105岁。她的去世虽然带来了悲伤,但由于她已是百岁高龄,离世时反而带着一种“喜丧”的色彩。杨绛在临终时配资知识网,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都捐赠给了国家,展现了她对国家深深的爱与无私的奉献。但在这份遗嘱中,也能感受到她的不舍与无奈。
杨绛去世时,已经度过了18年孤独的生活。她的丈夫钱钟书早逝,女儿钱瑗也不幸离开,陪伴她度过孤独岁月的,只有她与钱钟书之间深厚的情感。
这段传奇的爱情,起源于两人的家庭背景和共同的学术理想。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无锡名士,而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同样在无锡有着很高的声望。两人在学术上的追求也不谋而合,都希望能进入清华大学。钱钟书如愿以偿,但杨绛却因为当时清华的招生名额有限,无法进入,最终只能先去东吴大学。
展开剩余81%命运总是巧妙地安排,1932年,东吴大学因学生运动停课,杨绛便去清华大学借读,正是在这里,她遇到了钱钟书。钱钟书温文尔雅,风趣幽默,一下子便吸引了杨绛的注意;而杨绛清新脱俗的气质,也令钱钟书一见倾心。虽然两人迅速相互吸引,但当时钱钟书已经声名显赫,这让杨绛心生敬畏,并且有了“第三者”的顾虑。而钱钟书也听说杨绛身边有许多追求者,一度感到痛苦。最终,钱钟书主动写信邀请杨绛见面,澄清了自己并未订婚的事实,而杨绛也澄清了关于她身边追求者的传言。两人心中的误会消散,开始了恋爱的旅程。
一年后,他们得到了双方家庭的认可,正式订婚。1935年,钱钟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,而杨绛因未能获得名额,决定以自费方式陪同前往英国。此时,两人结婚,并一同前往牛津大学继续学业。
1937年,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,之后一家人前往法国。然而,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,作为爱国者,他们决定回国为抗战贡献力量。回国后,钱钟书受聘于西南联大,而杨绛则带着女儿去了上海。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,杨绛为丈夫的钱钟书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支持,包揽家务,教书养家,帮助丈夫专心创作《围城》。正是她的支持,才有了这部文学巨作的诞生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。
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深厚而稳固,她倾尽心力抚养女儿钱瑗,将传统的中国母亲美德融入对女儿的教育。钱瑗继承了母亲的优良品质,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、品德高尚的学者。尽管钱瑗的婚姻短暂且充满苦涩,她在丈夫王德一因政治原因去世后,回到了母亲身边。杨绛始终默默支持女儿,陪伴她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光。
1974年,钱瑗再度结婚,尽管她年近四十,并且未能再生育,但她将所有的母爱倾注在继子身上。然而,命运再次残酷地捉弄了这个家庭,1996年,钱瑗因肺癌去世,给杨绛带来了巨大的悲痛。与此同时,钱钟书也在病榻上,杨绛不得不独自照顾两位病人。为了让丈夫不担心,她始终隐瞒着女儿的病情,直到钱瑗去世。
1998年,钱钟书也因病去世,临终时,他紧握妻子的手,叮嘱她:“你要好好地过。”杨绛在两年内失去了最亲的两位亲人,悲痛几乎让她崩溃。她的身体也随之垮掉,但她依然坚强地从病痛中恢复过来,因为她答应过丈夫,要好好地活下去。
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杨绛开始整理家人的手稿和照片,出版了《钱钟书手稿集》。她继续从事翻译工作,直到2000年完成了经典著作《斐多》的翻译。在这段孤独的时光里,她仿佛通过工作来麻痹自己,减轻内心的空虚与悲伤。
2001年,杨绛逐渐走出了失去丈夫与女儿的阴影,开始参与公益事业,设立了“好读书”奖学金,帮助有才华却贫困的学子。2003年,她出版了散文集《我们仨》,以朴实清新的笔触,回忆起自己与丈夫、女儿的点点滴滴。
2016年,年届105岁的杨绛,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。在离世前,她将所有的财产作了妥善安排:她收集的古书、字画和手稿捐赠给博物馆,丈夫与她的稿费和版权费则捐赠给了清华大学。处理完这一切后,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,带着对丈夫和女儿的深深怀念,走向了另一个世界。
杨绛的生活充满了传奇,她用一生的坚韧与智慧书写了一个关于爱情、家庭、奉献和坚强的动人故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有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